聚焦故乡: 喝枣茶,品蒸艾,吃蒿籽面,中卫人大漠里享太平盛世
中国故乡网聚焦故乡讯 沙漠以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被誉为死亡之海,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一个叫中卫的地方,我们闻到的却是浓浓的市井生活味道,看到的是中卫人在沙漠里过着舒心的太平日子,感受到的是中卫人热爱生活、热爱乡土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。
对中卫人来说,美好的生活似乎跟拥有多少财富没有关系。他们一辈子沙里来、沙里去,喝着黄河水长大,见惯了长河落日,大漠孤烟。在外人看来,沙化的土地无比贫瘠,难以生存,可是中卫人硬是靠沙吃沙,在沙漠里活出情味来。
因为沙漠化的土质,中卫的枸杞大枣品质十分优良,粒大色艳。中卫人头一晚将大枣撕开,核去掉,将处理好的枣放进锅里,倒上水,焖上一宿,第二天早晨,大枣的味道和营养全部泡出来,泡好后把锅直接放在火上加热,沸腾后继续再煮5分钟,一道绝好的枣茶成了,茶浓浓的很香很甜。
中卫人的早晨,就从这一碗枣茶开始,无论是做工,还是上班,来上一碗,精神百倍,许多小吃店甚至免费提供枣茶。外地游客来此,吃完饭,记得要讨一碗枣茶喝,那才叫有中卫范儿。广东、广西的朋友喝枣茶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层意义,那就是跟遥远故乡“喝早茶”谐音。
中卫人爱生活,更懂得享受生活。沙漠条件艰苦,并不能让他们停下追求美好生活的步子,光喝枣茶,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胃,要是品尝一点蒸艾,吃上一碗蒿籽面,那才叫美,那才叫真正的中卫人啦。
中卫人常常讲“寻找蒸艾”,外人一听,“寻找真爱”?中卫人还挺浪漫的啊。其实,艾,是一种沙生植物,也是一道野生好菜,中卫人对沙生植物有着很深的感情,这些长在贫瘠沙地上的“小草小花”救过他们的命,几百年来,这些小草小花伴随着中卫人的祖祖辈辈生存了下来。
蒸艾并不复杂,对中卫人来说,蒸艾是一份情感,和“真爱”一样。将艾叶摘净,控水,加入适量的香油拌匀,加入适量的面粉抓匀,然后放入蒸笼蒸,20分钟左右,艾的清香味出来了,一道“蒸艾”上桌了。
要为一整天的工作生活存蓄力量,枣茶、蒸艾还是前奏,中卫人更是少不了一碗蒿籽面。中卫、中宁蒿籽面是一种民间特色小吃,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,今天更成为了宁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凡是从中卫出去的人,永远忘不了蒿籽面的味道,他们回到中卫第一件事儿,就是找一家蒿籽面馆坐下来,好好吃上一碗蒿籽面,这种对故乡美食的依赖在全国都很少见。
其实,在银川一些大城市,也陆陆续续有了蒿籽面馆,听中卫人介绍,即便用相同的原料,甚至水都运过去,还是吃不出中卫当地蒿籽面的味儿,或许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吧,那是什么味道都无法代替的。
蒿籽面主要原料是面粉、蒿面子、精盐和香油等,面粉里掺入少许当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,和面的水中加一点当地发酵面粉时使用的碱精粉,将面和好后反复醒揉多次,擀成直径一米左右的极薄的面张,待煮面时按折扇式叠好,用刀切得细如粉丝一般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熟捞出,将豆腐、黄花菜等多种蔬菜切丁制作出的汤菜调入面碗里即可食用,口感爽滑劲道,汤料香气扑鼻。
如果再往蒿籽面里浇上热辣的臊子,香气顿时溢满整个房间。
“蒿籽面一定要趁热吃啊!”中卫人会热心地告诉你。
每一个早晨,我们看到中卫大街小巷的面馆里,人头攒动,蒿籽面、枣茶的香气飘散开来,人们一边喝枣茶,品蒸艾,吃蒿籽面,一边聊着中卫的逸闻趣事,幸福知足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,在这茫茫大沙漠里,中卫人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太平盛世,幸福生活。
(中国故乡网记者:风月天涯)
上一篇:宁夏中卫“以克论净” 探路城市环卫治理新模式
下一篇:《吴丹带你看故乡》点击率破30万,“故乡”影响力急剧扩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