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在呼唤: 清明祭,要有诚意和情意!
中国故乡网讯 清明将至,成都、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祭扫活动,引发舆论热议。
指尖轻触,哀思关山飞渡;打开微信公众号,约定时间输入密码,就能观看祭扫现场直播……用微信远程向去世的亲人表达哀思,内容可以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上。清明前夕,微信远程祭祀在网上引发争议。
“不去现场祭扫,清明节祭奠还有意义吗?”“微信祭祀一旦成风,是否会使人们疏于亲情”,面对质疑,也有很多人力挺这一祭祀方式,认为这是成人之美,希望少一些道德捆绑。“墓园也要沦为秀场了?”有网友担心,原本意义重大的祭祀行为很可能流于表面,最终索然无味。“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”也有不少言论对“微信扫墓”给予了理解。
更多网友认为,对“微信扫墓”要多些换位思考,因为它借助技术创新“成人之美”,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,更具可操作性,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。
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,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、彰显孝道,最需严肃对待。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,“微信扫墓”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思渠道。换句话说,微信祭扫只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,改变的只是形式,含义依然如故。
微信被用于祭扫之前,网络祭祀其实早已流行。访客既可浏览逝者生平,又可在线献花、点蜡烛、写祭文、点歌、献祭品。“从土葬、火葬、树葬,甚至到今后很可能会出现的新型殡葬方式,从鞭炮、香蜡、纸钱到鲜花果品、网络祭奠,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,殡葬和祭祀的形式会越来越简单。”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说,简单并不代表没有仪式感,并不意味着情感褪色甚至是敷衍偷懒,恰恰相反,网络以其无所不在的到达性,反而可能具有更加强烈的仪式感。
传统祭祀方式尽管存在污染环境、消耗资源等问题,但在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,“互联网+祭祀”也许成为移风易俗的有力推手。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“微信扫墓”是否可取,而是如何引导祭祀回归本真,与时俱进,更好地传承下去。就其根本,祭扫,不论以哪种方式,都要有诚意和情意!
中国故乡网编辑 清风
上一篇:为孩子们留住古诗文“童子功”!
下一篇:传承中华传统文化,要从娃娃抓起!